信息简报

信息简报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简报 >> 正文

实践教学工作简报(2018年第2期)

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1:09  浏览:

1. 两百余名专家齐聚秭归研讨地学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7月28日至29日,地学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我校秭归产学研基地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吴勃,秭归县县委书记卢辉,我校领导何光彩、赖旭龙、王林清,以及来自全国32所兄弟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何光彩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秭归基地建站15年来形成的鲜明特色:一是建立和培养了高水平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二是建设和积累了丰富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三是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四是校地紧密融合共建实践基地,五是在国土资源行业和地学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六是建立了完备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

他强调,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他表示,重视本科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再次明确了本科教育在我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借此次研讨会,向全国兄弟院校取经,夯实学校在地学类人才培养上的前期积累,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尽全力做好教学资源优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优先在本科使用,深入贯彻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扎实推进“四个回归”。                                                 

卢辉致欢迎辞,他介绍了秭归县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他表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秭归地质灾害预报、防治、地质旅游、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扩大了秭归县的影响力,对此,他表示感谢。他希望,学校与秭归县的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全力以赴,为学校在秭归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与支持。

吴勃代表湖北省教育厅致辞,他介绍了湖北省教育厅近年来支持全省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政策措施,对学校在省内建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表示高度认可,希望秭归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做好表率,继续担当领头羊角色,并祝愿与会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有所收获。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做了题为《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快培养一流地学人才》的特邀报告,他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对新时代本科教育会议精神做了深入解读。他表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作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在本科人才培养、野外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他指出了地学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一流地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兄弟高校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

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地学类高等学校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会议围绕“地质类野外研究型现代化产学研基地构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学科实践教学改革”“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途径和经验”“慕课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技术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等八个专题进行研讨。

此次会议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教育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政府共同支持,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

2. 马永生院士到周口店实习基地做报告

8月4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1980级校友马永生到周口店实习基地看望师生,并做题为《普光气田的发现和意义》的主题报告。校领导何光彩、赖旭龙,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及正在实习的400余名师生、在京工作部分校友代表共同聆听了报告。副校长赖旭龙主持报告会。

                          

马永生回顾了带领团队发现普光气田的艰辛过程。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面积1116平方千米,天然气资源量8916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4122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超百亿立方米高含硫大气田,然而在勘探开发之初,却被业界视为“世界级难题”。超深、高含硫、地处复杂山地人口密集区的特点,使得整个钻井工作风险高、投入大,是一场技术层面的攻坚战。

马永生带领的技术团队顶住压力,经过大量的基础工作和理论推算,终于在长达一年半后,发现了279米的巨厚天然气层,拉开了普光气田勘探开发的大幕。现在,普光气田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的气源地,它的管道西起四川,东抵上海,途经8省市,使近两亿百姓使用上清洁稳定的天然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马永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向师生提了几点期望:一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把基础打牢;二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唯上、不盲从,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三是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任何一个重大项目的突破都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赖旭龙简要介绍了马永生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成就。他勉励同学们以马永生院士为榜样,牢记“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在练就专业本领的同时,不忘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天下午,何光彩、赖旭龙、吴爱华、马永生还共同会见了与在京工作的部分校友代表。

3. 校领导赴三大实习基地看望实习师生

7月20日至8月6日,校领导何光彩、赖旭龙、傅安洲、王林清先后来到我校秭归、北戴河、周口店实习基地,看望在实习基地工作和学习的师生,了解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教务处、后勤保障处、北京办事处相关同志陪同调研

8月4日,校党委书记何光彩、副校长赖旭龙到周口店基地看望师生,并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参观了周口店基地。校领导还与正在基地慰问师生的北京校友会校友代表举行校友座谈会,认真听取校友们的个人发展情况。

8月6日,副校长傅安洲到周口店基地看望师生,强调实习安全,并参加周口店师生文艺晚会,为实习站师生加油鼓劲。

8月2日,副校长赖旭龙在北戴河基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在站教师对野外实践教学及基地保障的意见和建议。环境学院、工程学院20余位教师、辅导员参加座谈并发言,就野外实习路线保护与开发、野外实习安全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7月20日至21日,党委副书记王林清到周口店基地看望师生,并与正在基地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少年亲切座谈。王林清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周口店基地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未来踊跃报考我校。

4. 我校代表队再获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冠军

9月16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闭幕,我校代表队获2个单项特等奖、6个单项一等奖和2个单项二等奖,我校再次获团体冠军,刘嵘老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此次竞赛我校共派出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李四光学院本科生组成的3支代表队和1支留学生代表队参加。张权、佘晓慧、苌笙任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A组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特等奖、标本鉴定比赛一等奖、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二等奖,赵子豪、刘旭、熊巧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B组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一等奖、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标本鉴定比赛一等奖,黄淼、杨宗璘、邱志伟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野外地质技能竞赛特等奖、标本鉴定比赛一等奖、C组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二等奖,苌笙任、邱志伟、刘旭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知识竞赛特等奖,地学专业越南籍学生阮明权、日本籍学生大鹿、苏丹籍学生吴斯迪组成的代表队获留学生组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全国地学领域举办的最高水平赛事,包括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竞赛、地学知识竞赛。此次共有64所高校、169支代表队共507名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由长安大学主办、西北大学协办。我校代表队由王国庆、刘嵘、任利民、杨梅珍、章泽军、林启祥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5. 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在我校举办

4月27日,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在我校开赛,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355个单位、1858支代表队的近8000名师生参赛。此次比赛涉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竞速、机器人竞技等18大项赛事。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会、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我校承办。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王林清致欢迎词,他向师生们介绍了学校概况。他说,学校长期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神、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他表示,学校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把本届赛事办成特色鲜明、影响力深远的科技盛会。

大赛联合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简要介绍了工程机器人竞赛项目的核心、应用目标及明显特点。他表示,比赛期间还举办“工程机器人教育与产业大会”,旨在探讨工程、工业、医疗等现场作业机器人与教育机器人的有机衔接。

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大连理工大学冯林教授说,当前创新创业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创新方法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机器人大赛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学习创新方法。

本次大赛的主题为“机器人引领科技生活,工程赛开启智慧大门”,大赛包含机器人工程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竞速、机器人竞技等18大类44个项目比赛,参赛教师2591人、参赛学生5186人。共评出一等奖279个,二等奖372个,三等奖465个。比赛项目、参赛学校、队伍数量及参赛师生总数又创历史新高。

我校参赛准备工作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由教务处牵头协调、机电学院具体承办。经过精心筹备、精心指导和精心选拔参赛,本次大赛参赛团队包括了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主力的近50位指导老师和60多支学生团队,参赛项目包含了工程创新项目工程创新设计赛、人工智能项目智能义肢赛、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创新设计赛、空中机器人项目小型四旋翼赛、空中机器人项目中型六旋翼赛、空中机器人项目标准平台赛、仿人竞速项目标准赛、仿人竞速项目障碍赛、仿生爬坡项目双足仿人赛、仿生爬坡项目四足仿生赛、机器人射门项目单人点射赛、仿人搏击项目遥控赛、仿人搏击项目程控赛、机器人移动项目六足竞走赛、机器人移动项目双轮竞速赛、搬运工程项目光电车型赛、卡通动漫项目卡通设计赛、卡通动漫项目动漫制作赛等共18个项目的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我校参赛团队累计获得一等奖17项(其中含冠军3项、季军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1项、优胜奖7项。

6.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赴黄石市参加写生实习

2018年8月25日,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2016级工业设计专业全体学生在陈晓鹂和张彬彬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北省黄石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写生实习。

                           

实习期间,同学和老师们克服了高温的不适感,经历了展览馆参观、实地写生、作品汇报与展出三个环节,在华新水泥旧址,团城山公园以及江南旧雨三个地方开展了实习实训的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笔触深入表达了黄石的自然之美、工业之美、乡愁之美。当然同学们也经历了从一开始不适应高强度的速写集训,到逐渐的坦然接受,并且能从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满足和收获的心路历程。

整个实习过程中,工业设计的同学们都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每晚十点,老师和全体同学都会在所住宾馆一楼大厅评讲作业,老师们会指出当日同学们写生的误区以及改进的方式方法。除此以外,机电学院的院领导也对本次实习实训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8月28日上午,学院瞿祥华书记协学院李波副院长、罗杰副院长、黄田野副院长、院办陶安东主任、辅导员员杜育老师在实训现场慰问了老师和同学们,在炎炎烈日下,给同学们送去了西瓜、饮料等慰问品。8月31号,工业设计系在黄石举办了本次实习实训的总结报告会和优秀作品展。当日下午,全体同学乘坐大巴安全返校,本次实习实训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此次实习受到黄石市政府高度重视,拨转款用于购买学生意外保险和住宿,并向每位同学发放了500元生活补贴。 

7. 海峡两岸高校在三峡库区开展野外地质联合教学

   近日,台湾5所大学与我校的共40多名师生,在秭归产学研基地和巴东科教基地开展海峡两岸高校三峡库区野外地质联合教学。

参加这次联合教学的学生主要为台湾高校和我校的研究生。本次联合教学采取野外实地考察、室内专题报告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包括变质岩及变质构造、侵入岩及岩浆混合作用、沉积岩及古沉积环境信息记录、滑坡及治理工程、人类工程的地质问题、地球物理监测等。通过联合教学活动,两岸师生既收获了专业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我校老师与台湾高校的老师们在教学方法和多学科交叉专业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

                          

“海峡两岸高校三峡库区地质野外联合教学”自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由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办,我校协办。

8. 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佳绩

2018年8月22-25日,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圆满收官,我校御风队(成员:陈金平、李杰、张韵、王瑞)、追风队(成员:杨佳楠、曾陈意、柯帅)、凌风队(邓宇邦、孟涛、麦鸿晟)代表我校参加了总决赛,成绩取得突破,分别获得双车会车组全国一等奖,信标组全国一等奖、电磁三轮组全国二等奖。                                              

此次竞赛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竞赛持续了两个多月,来自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部五个分赛区和安徽、山东、浙江三个省赛区的三百多所高校、三千余支队伍、近两万名大学生和中学生参加了今年的赛事角逐。经过激烈角逐,竞速类共评选出全国一等奖111名、全国二等奖185名。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自2006年由清华大学发起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是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有含金量的电子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是电子类相关学科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竞赛分为光电四轮组、电磁三轮组、电磁直立组、双车会车组、无限节能组、信标对抗组6个竞速赛组别和1个创意类组别。每个组别每个学校最多允许一支参赛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9. 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中获佳绩

8月26日,第六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决赛落幕,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学生团队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1项、优秀作品奖8项,我校获优秀组织奖,两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闫星宇、肖逸飞同学组成的YXYF团队、智龙霄、余聪同学组成的物探小分队团队获一等奖;张奎涛、陈琪同学组成的梦之蓝团队获二等奖,顾汉明、刘少勇两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等18个单位30支团队参加。通过处理剖面评比、答辩、笔试等三个环节的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97项、优秀作品奖71项、成功参赛奖56项,并评出优秀组织奖9个、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决赛期间还举办了赛题讲解、勘探地球物理人才培养及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研讨会、学生座谈会等。

第六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由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

10. 我校在2018年湖北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佳绩

近日,湖北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武汉科技大学圆满收官,我校学子斩获15项奖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在为期4天的竞赛期间,包括武大、华科在内的省内54所高校、434支队伍、1300余名学生参与角逐。我校周丹、章文、刘艾共同完成的《变流器负载试验中的能量回馈装置》、张磊、丁佳宁、周启航完成的《手势识别装置》在测评中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湖北省特等奖。其中,周丹组的作品为我校在该竞赛电源类题目中的首个特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高教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教司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教育部现有的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四大专业竞赛之一,逢单数年举行全国比赛,逢偶数年举行省赛。竞赛旨在引导高校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践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11. 我校学子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冠军

9月28日下午,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现场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从众多初赛选手中突出重围的20位大学生评论员同台竞技、勇敢发声。最终,来自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2016级学生陈晓彤荣获冠军。                                                 

本届大赛由湖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作为指导单位,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协办。同时,现场还评选出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最佳人气奖1名。

本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现场决赛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评论新面孔”,20名选手根据抽签顺序进行自我介绍,并对一周内发生的新闻进行自由评论;第二环节为“评论最视野”,选手们根据抽签每4人一组,每组抽取一个话题,临场发挥回答。两个环节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

经过激烈角逐,陈晓彤同学两轮合计总分排名第一,夺得本届大赛的冠军头衔。“一开始抱着尝试的心态投稿,没想到进入了复赛和决赛,最后得了一等奖。”陈晓彤说道,此次评论大赛环节设置合理,评委点评既睿智又深刻,深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另外,我校等6所高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Copyright @ 2012-20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电话:027-67885009
鄂ICP备15021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