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动态

院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从“摇篮”走向深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建业教授

时间:2023年08月24日 15:27  浏览:

简介:任建业教授于1963年出生于山西。1979年考入河北地质学院学习地质学专业。1983年考入武汉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1993年9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于1996年获煤、油气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1979年跨入地质领域,40多年来,他心怀“国之大者”,先后两次调整学术研究方向,在构造地质学、沉积盆地动力学、海洋地质学等领域做出了显著科研成果。作为教师,他因材施教,爱生如子,数十年来指导毕业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00余名。他始终活跃在课堂教学第一线,今年他将课堂搬到高山峻岭,为即将进入高年级学习的海洋地质学专业学生讲解野外地学基础知识,在他们人生路上再帮一把。他的教学和科研经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地质科学家求真务实、锲而不舍、严谨治学、力求创新的优秀品质。

“摇篮”结缘,打下坚实地质功底

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周口店地区形成并保留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是华北地块“长期稳定、近期剧烈活动”地质演变历史的缩影。近70年来,从地大走出的十万余名学子在周口店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训练,培养了我国数以万计的地学人才。其中包括数十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数百名资深地质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周口店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全国最理想的基础地质实习基地和“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我是周口店这个地质‘摇篮’摇出来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建业和在周口店实习的同学们说。

1984年夏天,任建业在硕士导师单文琅教授安排下,到北京西山进行基岩构造变形研究1985-1987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单文琅教授负责的北京西山1:5万周口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承担了黄山店褶皱冲断构造和鸡场碳酸盐岩顺层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并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从那以后到1993年,任建业几乎每年都来北京西山和周口店实习站开展科研和野外教学工作

“正是在周口店实习站这座大熔炉的锤炼,在地大老一辈教师的手把手教导下,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和‘摇篮’精神影响下,才让我掌握了基本的地质技能和创新思维。” 任建业如是说。

1988年,任建业在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站指导学生

在历时10年的北京西山周口店教学科研过程中,任建业每天脚踏实地、穿山越岭、风餐露宿在北京西山的各个角落,在研究北京西山地质构造的“铁三角”—单文琅、傅昭仁和宋鸿林三位构造地质学家指导下,参与了“褶叠层”、“剥离断层(特指正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和“岩浆热动力构造”等在当时来说处于学科前沿的构造研究,相关成果很快就被吸纳为周口店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黄山店褶皱冲断构造、鸡场韧性剪切带、车厂岩浆热动力构造和官地-羊屎沟剥离断层及变质核杂岩等路线也很快被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野外地质观测精品路线,为周口店 “地质工作者摇篮”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资源”转型,服务祖国能源安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逐年增加,大幅度推进了能源研究领域的地质需要。1993年,任建业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沉积学家李思田教授,攻读“煤、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的博士学位。这是他专业研究的第一次转型,由纯理科的基础地质研究转向应用型工科能源地质领域。如何快速顺利地更新提升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新的专业研究技能成为他首先面临的难关。

周口店实习基地不仅是传授地质知识和锻炼研究能力的地方,也是培育优良思想和品质的地方。从建站开始,像池际尚、马杏垣、殷鸿福、金振民等老一辈地质学者的言传身教形成了艰苦朴素、不怕困难、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摇篮”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深刻影响着在站实习的同学们。我觉得我在周口店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经历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练就了我知难而上的品格,这种精神鼓励着我克服困难,很顺利地转变研究方向”任建业回忆说道。

2003年,李思田教授指导学术团队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建业系统学习了盆地分析和能源资源勘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全过程参与导师提供的盆地和能源勘探相关的研究项目,向课题组的老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最终在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以二连盆地为重点,涉及到整个东北亚断陷盆地系构造地层格架和动力学背景的博士学位论文,并于1996年7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此后,任建业陆续研究了伊通地堑、济阳坳陷、南阳-泌阳凹陷、黄骅坳陷和松辽盆地等十多个陆上盆地,其研究成果两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东营凹陷的构造研究成果和松辽盆地的构造地层研究成果分别作为主要贡献点支撑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向海洋发展,贡献海洋地质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海洋科技迅速发展,变革性知识层出不穷,引起了其导师李思田教授的高度关注1999年,任建业在导师李思田教授推荐下,到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大洋底构造部门高访进修,一年后回国即开始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质学科的建设。

“建设海洋学科困难重重,包括我在内的初始建设者一共才6个人,力量很薄弱,为了坚持把海洋办下来,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谈到海洋学科的建设,任建业意味深长。“海洋学科建设6人组,全部是周口店实习基地磨练出来的地质人,解习农、王华、庄新国、陆永潮等教授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在2003年9月,创办了我校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方向)本科专业”。

从那以后,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学科迅速发展,2001年获得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海洋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海洋地质博士学科授予权、2007年获批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些学科建设成果为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2016年成立海洋学院。目前海洋学院新生招生规模达到3个基本班,教职工达到76人。

2016年,任建业在深圳港迎接国际航次科考回来的研究生

为适应学校海洋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任建业的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从陆上盆地转到海域盆地。他开始将研究目标转向国家核心利益集中的南海,聚焦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和深水-超深水盆地油气勘探研究。

2019年,任建业和解习农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化石洋陆转换带进行野外考察

2012,任建业揭示了南海洋陆转换带的地质属性,第一次提出了南海深水区存在大型拆离断层的确凿证据,并在南海北部陆缘圈定出面积逾11万平方千米的深水-超深水拆离盆地。这一发现的油气勘探意义重大,为中海油公司快速走向深水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依据成果获得中海油牵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任建业带领研究团队进行国际合作,开展阿尔卑斯化石洋陆转换带和南海洋陆转换带对比研究,在汇聚板块背景下边缘海盆地裂谷-飘移过程转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任建业已发表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JGR-Solid EarthTectonics等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成为南海IODP366/367航次钻探建议小组成员。团队陆续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基金以及油气田企业等20多项研究课题资助。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坚持野外教学,培养海洋地质人才

深海是极具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库。深海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向深海挺进,战略意义重大。向深海挺近,建设祖国海洋强国事业必须培养海洋地质人才。作为教师,他因材施教,爱生如子,数十年来指导毕业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00余名。

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现今海水覆盖区的岩石圈,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拖网采集海底样品或通过钻探直接钻取深部的岩石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大量的资料依赖于地球物理手段获取的间接资料。如何借助于“一孔之见”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海洋地质学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时空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周口店具有连续的地质露头、完整的构造展现,特别是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是发育于古海洋中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岩石,可以实现海洋地质教学目标。从海洋本科专业第一届本科生的培养开始,我们就在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周口店实践教学环节”任建业介绍到。2023年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野外实习教学任务中,任建业老师承担了周口店地质构造分析的室内课程教学和路线教学,他为同学们深入浅出讲解构造地质现象的同时,加入了发现这些构造现象背后的故事以及与海洋地质的关系。

2023年,任建业在周口店野外指导实习学生

“海洋与周口店,这个对我来说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名词。来了周口店实习后,在实习带队老师任建业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了两者之间奇妙关系,也深深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心怀国之大者、永攀学术高峰的优秀品质,我将努力学习,为祖国海洋事业作贡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2021级本科生党员何远鹏说。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任建业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树立不怕吃苦的坚韧毅力。他认为,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只有具备这种信念和意志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海洋事业工作者。海洋地质的学生来周口店实习一定要主动吃苦,磨炼意志,为以后学习研究工作打下精神基础。为此,他在野外教学工作中,身先士卒,坚持走在前面,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都一丝不苟,为学生做出了表率。


任建业寄语海洋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事业必须得强大起来,因此,海洋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希望海科专业的同学们,努力学习老一辈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摇篮’精神,锤炼和塑造敢于直面困难,勇攀高峰的地质品格,立足近海,走向深海,面向大洋,为我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年华!”

文字:陈波

图片:任建业 雷超

指导:任建业

策划:“山海求知”学风涵养工作室



Copyright @ 2012-20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电话:027-67885009
鄂ICP备15021562号